• <dd id="abuqc"></dd>
    <th id="abuqc"></th>
  • <rp id="abuqc"><object id="abuqc"></object></rp>
    <li id="abuqc"></li>

    <dd id="abuqc"><center id="abuqc"></center></dd>
      <nav id="abuqc"></nav>

      著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能源與化工創新高地

      中國石油集團科技與信息化創新大會在京召開

      9月23日,中國石油集團科技與信息化創新大會在北京召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全面總結集團公司“十三五”科技與信息化工作成果,研究部署“十四五”及中長期推進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的目標任務和重點舉措,動員全體干部員工深刻認識新階段新使命新要求,堅持支撐當前、引領未來,著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能源與化工創新高地,為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上午,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作題為《著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能源與化工創新高地》的講話。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侯啟軍主持。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焦方正作報告。會議對集團公司科技與信息化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隆重表彰。集團公司領導段良偉、劉躍珍、黃永章、任立新,外部董事李建紅、石巖、楊亞,兩院院士,集團公司首席和高級專家出席會議。下午,與會代表參觀了中國石油科技與信息化創新成果展覽,戴厚良先后與川慶鉆探公司德探1井和長慶油田頁巖油生產現場華H100平臺壓裂現場視頻連線,了解數字化支持一線生產情況。會議進行了分組討論。【詳細】

      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作題為

      《著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能源與化工創新高地》的講話

      戴厚良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堅持支撐當前、引領未來,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全力推動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健全完善定位明確、協同高效的科技創新體制,優化完善促進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的制度機制,著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能源與化工創新高地,為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石油表彰科技與信息化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

      焦方正在報告中指出,“十三五”以來,集團公司始終把科技與信息化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大力實施創新戰略,圍繞增儲上產、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等重大工程,新研發形成29項重大核心配套技術和24項重大裝備、軟件及產品,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8項和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中國專利金獎2項、銀獎2項,主導制修訂國際標準22項,取得多項標志性成果和突破性進展。建成一批集中統一的信息系統,持續提升基礎設施和網絡安全保障能力,信息化建設實現應用集成向共享服務邁進?萍寂c信息化創新為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建設“邁上新臺階”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四五”時期,集團公司將按照科技創新與信息化重點工作部署,突出重大關鍵,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和前瞻性基礎性戰略性技術研究,加速新技術向生產力轉化,完善信息化制度體系建設,弘揚科學家精神,構建支持創新的文化體系,進一步堅定信心、錨定目標,久久為功、擔當作為,為高質量科技和信息化供給匯聚形成強大創新引擎,為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提供不竭動力。

      為表彰先進,鼓舞激勵廣大科技和信息化工作者在“十四五”期間做出更大的貢獻,經研究決定,授予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等6個單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新型企業”,授予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等30個單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工作先進單位”,授予長慶油田分公司等30個單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信息化工作先進單位”,授予勘探開發研究院李寧創新團隊等50個集體“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新團隊”,授予大慶油田信息技術公司等30個單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信息化工作先進集體”,授予陳紹云等273名同志“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優秀科技工作者”,授予朱吉軍等190名同志“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信息化工作先進個人”,授予王瑞、紀德偉等30名同志“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杰出青年創新人才”。【詳細】

      科技自立自強 挺起石油脊梁

      中國石油十大科技創新成果正式發布

      9月24日,在中國石油2021年科技與信息化創新大會上,中國石油隆重發布“EV56高精度寬頻可控震源”“百萬噸乙烷制乙烯成套技術”等十大科技創新成果。這十項成果是近年來中國石油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瞄準重點領域重大關鍵技術瓶頸難題,全力推進自主創新取得的重大標志性成果和突破性進展的杰出代表,是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著力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躋身國際前列的生動實踐,為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建設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十三五”以來,中國石油認真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著力攻克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了一批制約主營業務高質量發展的技術瓶頸,打造了一批重大高端技術與裝備,挺進世界第一方陣,成為國之重器。

      據悉,這次發布的十項成果,是遵循新穎性、先進性、實用性和標志性(即近年來自主創新取得、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上、已取得良好應用效果和對主營業務產生重大促進作用)等四個原則,從中國石油近百項重大標志性成果中遴選出的十大科技創新成果。【詳細】

    1. 01

      陸相頁巖油地質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

    2. 02

      百萬噸級乙烷制乙烯成套技術
      ——乙烷裂解制乙烯國家示范工程

    3. 03

      CG STEER旋轉地質導向鉆井系統
      ——石油鉆井技術皇冠上的明珠

    4. 04

      一鍵式人機交互7000米自動化鉆機
      ——國家鉆井工程領域的“國之重器”

    5. 05

      EV56高精度寬頻可控震源
      ——中國石油深部油氣資源勘探的利器

    6. 06

      多功能一體化油藏數值模擬軟件(HiSim4.0)
      ——油藏數值模擬中國“芯”

    7. 07

      AnyCem自動化固井技術與裝備
      ——國際首創自動化固井工藝技術

    8. 08

      CPLog多維高精度成像測井系統成果
      ——集團公司高端測井主力裝備

    9. 09

      第四代精細分層注水工藝技術

    10. 10

      靈活切換生產1-丁烯/1-己烯成套技術

    11. 陸相頁巖油地質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

      主要貢獻單位: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公司、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公司、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公司

      成果介紹:中國陸相頁巖有“兩次”顛覆性創新:第一次陸相“頁巖生油”創新,打破了“中國貧油”說,奠定我國常規石油工業發展資源基礎;近十年的第二次陸相“頁巖產油”創新,形成1項地質理論和3大技術體系,開辟了非常規石油重大戰略新領域。

      該成果創立了中國陸相頁巖油富集地質理論:創建陸相富有機質頁巖沉積模式、發現頁巖納米級孔喉儲油系統、揭示頁巖油“連續型”頁巖油甜點區/段富集規律,回答了陸相頁巖“生油”“儲油”“富油”的重大科學問題。

      該成果創建了頁巖油實驗研究、勘探評價、開發工程3大技術體系:建立陸相頁巖油“體積開發”理論,創新頁巖油水平井優快鉆井、細分切割體積壓裂、大平臺—井工廠立體開發等技術體系。支撐獲得了一批頁巖油重大勘探發現,建立了準噶爾盆地吉木薩爾、鄂爾多斯盆地慶城、松遼盆地古龍等國家級頁巖油示范區與基地。構建了陸相頁巖油評價標準體系,關鍵技術取得了中國和美國發明專利授權,知識產權成果突出。

      該成果有效指導和推動了中國陸相“頁巖油革命”:徹底改變了頁巖只生油、不產油的傳統認識,完全顛覆了勘探只尋找“圈閉型”常規油藏的常識。突破了陸相頁巖油“理論誤區”,打破了“勘探禁區”,攻破了“開發無人區”,推動頁巖油成為中國石油工業戰略性資源,對保證國內石油穩產上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意義重大。

    12. 百萬噸級乙烷制乙烯成套技術
      ——乙烷裂解制乙烯國家示范工程

      主要貢獻單位:中國寰球工程有限公司、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中國石油獨山子石化公司

      成果介紹:近年來,中國石油持續加大乙烯領域科技研發力度,在乙烯原料多元化、乙烯裝置大型化和系列化等方面取得突破,陸續成功開發出系列液體原料及氣體原料裂解爐,及前脫丙烷前加氫、前脫乙烷前加氫和順序流程分離技術,實現乙烯原料由乙烷到重質的全覆蓋,形成了中國石油自主百萬噸級液相復雜原料、煤基原料,及乙烷裂解制乙烯成套技術。大型乙烷制乙烯成套技術在兩個國家示范工程——蘭州石化長慶80萬噸/年乙烷制乙烯項目和獨山子石化塔里木60萬噸/年乙烷制乙烯項目上實現了我國自主乙烷裂解制乙烯技術工業化應用“0”的突破。該成套技術具有乙烯收率高、流程短、成本低、能耗低、易操作等特點,關鍵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兩套乙烷制乙烯項目不僅采用國內自主開發的乙烯成套技術,而且引進設備材料堅持最小化。寰球工程技術團隊對工藝流程不斷進行優化和提升,形成了乙烷制乙烯系列設計和建設技術。該技術突破了傳統乙烯生產能耗物耗高、乙烯收率低的制約,乙烯成本具有絕對優勢,助推中國石油煉化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石油在乙烯行業的技術優勢地位,起到“支撐當前、引領未來”的作用。

    13. CG STEER旋轉地質導向鉆井系統
      ——石油鉆井技術皇冠上的明珠

      主要貢獻單位:中國石油川慶鉆探工程有限公司

      成果介紹:旋轉地質導向鉆井系統是集機、電、液、控等為一體的井下智能控制系統,技術含量高、攻關難度大,國內長期處于“依賴進口、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是制約我國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產業高質量發展與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關鍵技術。中國石油川慶鉆探迎難而上、領銜攻關、砥礪奮進,依托“十三五”國家重大專項,聯合航天科工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突破六大核心技術瓶頸,自主研發成功了CG STEER旋轉地質導向鉆井系統。該成果深刻認識了影響造斜率的關鍵因素,獨創了平衡趨勢造斜率精確預測模型,造斜能力突破12.5度/30米,滿足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需要;具備近鉆頭井斜、方位和伽馬測量功能,能夠實現儲層的精確追蹤,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系統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國產旋轉地質導向鉆井系統在頁巖氣水平井的全井段導向作業,在川渝、長慶等地區的頁巖油氣和致密油氣應用了50余口井,在頁巖氣和致密氣水平井一趟鉆進尺分別達到了1200米和2331米。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全過程生產保障體系,實現了替代進口,同比進口購置成本和服務成本均降低30%,填補了我國陸上非常規油氣國產旋轉地質導向鉆井系統空白。

    14. 一鍵式人機交互7000米自動化鉆機
      ——國家鉆井工程領域的“國之重器”

      主要貢獻單位:中國石油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成果介紹:由寶石機械與川慶鉆探、工程院等單位聯合研制的國內首套一鍵式人機交互7000米自動化鉆機,是國家科技攻堅任務和中國石油重大科技專項研究成果。在研制過程中,解決了多個重要技術瓶頸,形成“一鍵式人機交互操控”、“獨立建立根”等5項關鍵技術,研制“高效動力貓道、一體化鐵鉆工”等8套關鍵設備,開發“集成化人機交互軟件”等3套功能軟件。該鉆機具有動態防碰管理、司鉆輔助操作、鉆機無線遙控起升等功能,極大提升作業現場本質安全;控制人員只需通過一個按鍵就能使鉆機多個設備復合聯動、無縫銜接作業,實現“一個按鈕控全程”。

      該鉆機于2021年5月7日通過專家組出廠驗收。9月1日,在四川頁巖氣威204H62平臺投入應用,目前鉆進2600多米,各項功能和性能指標優異,達到了設計預期。鉆機在應用中體現出自動程度高、作業效率高、安全水平高、操控性能優等“三高一優”的顯著特點,實現了用工總量降低1/3,重體力勞動降低90%,采購成本降低1/3。

      該鉆機的研制成功使我國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具備一鍵式自動化鉆機自主研制能力的國家之一,打造了國家鉆井工程領域的“國之重器”,讓鉆井工人從“藍領”變“白領”成為現實,開創了我國鉆井裝備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15. EV56高精度寬頻可控震源
      ——中國石油深部油氣資源勘探的利器

      主要貢獻單位: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

      成果介紹:可控震源的信號激發與目標識別技術源于二戰后期的雷達技術,而低頻信號的激發與信號畸變控制技術是整個地震信號控制技術中的核心,也是長期以來制約石油地震技術行業向深部資源探測的技術瓶頸。EV56高精度寬頻可控震源在國際上率先突破了低頻地震信號激發的技術瓶頸,采用新型液壓伺服系統與振動器結構設計,實現了1.5Hz-160Hz線性寬頻地震信號激發,成為國際上首個規;瘧玫母呔葘掝l可控震源,為高精度、高效率、安全環保油氣勘探開發提供了核心裝備支撐,給深部油氣勘探進一步擦亮了眼睛,使中國石油深部油氣勘探取得了大面積的突破,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的油氣戰略安全。

      EV56的創新主要體現在:①首創振動器擾動抑制技術,極大地消除了時變(頻變)質量對可控震源振動的影響,使低頻地震信號控制與輸出更穩定;②創新性的振動器平板結構,改善了激發信號在傳輸的能量適配性,提高了深層地震數據成像的精度;③首創振動液壓合流系統,滿足振動系統低頻對大流量的系統需求,垂直探測深度可達莫霍面。海外行業資深專家評價稱:在地震可控震源(地震信號的激發)頻帶與保真度(指標)上,東方物探公司的EV56構建了新的國際標準。

    16. 多功能一體化油藏數值模擬軟件(HiSim4.0)
      ——油藏數值模擬中國“芯”

      主要貢獻單位: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成果介紹: HiSim4.0是中國石油歷經十余年攻關,自主研發的一款高性能、高精度、集地質建模-油藏模擬于一體的大型軟件系統,擁有地質建模、黑油模擬、組分模擬、裂縫模擬、化學驅模擬、熱采模擬、模型建立、結果可視化、交互歷史擬合、井網部署等10大功能模塊,界面美觀、操作便捷、可視化和交互式功能豐富,軟件模擬規模大、精度高、速度快,單機模擬規?蛇_千萬網格。該成果創新攻克了10項關鍵核心技術,在一體化復雜滲流數學模型、多元化學驅數學模型、復雜裂縫建模與模擬、大規模高效求解技術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陸相沉積油藏模擬方面有優勢,是油藏工程師進行油氣藏精細油藏描述、層系井網部署和調整、開發方案優化和提高采收率等研究的重要技術手段,是助力油氣田高效開發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工具。

      目前這套軟件系統已在集團公司安裝上千套、在國內外百余個區塊成功應用,實現了油藏數值模擬軟件的自主化、替代化,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17. AnyCem自動化固井技術與裝備
      ——國際首創自動化固井工藝技術

      主要貢獻單位: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果介紹:依托中國石油重大科技項目,工程技術研究院聯合長城鉆探、川慶鉆探、渤海鉆探和各大油田,勠力創新自主攻關,突破了固井工程核心數理模型、裝備自動控制關鍵方法,形成了以AnyCem固井軟件為核心、自動化固井成套裝備為載體的設計—仿真—監控一體化首創技術——AnyCem自動化固井技術與裝備。主要創新包括:①突破了全生命周期固井密封完整性控制、復雜溫壓條件井下壓力精細分析等8大關鍵數理模型,提升了提高固井質量的科學設計能力,奠定了自主軟件的核心理論基礎。②研制出自動化水泥車、水泥頭及閘閥系統、穩定供灰等4大關鍵固井裝備,開發出現場作業數據實時采集與監控系統,建立了自動化固井的硬件基礎。③創新形成集固井設計、仿真、自動監測與控制、大數據分析與技術管理等多功能AnyCem軟硬件一體化平臺,整合了固井業務單元孤島數據,在國內外率先實現“無人操作”固井作業,推進了固井業務數字化轉型發展。

      該技術已在長慶、西南、遼河、塔里木等地區規模應用。AnyCem固井軟件支撐復雜深井、天然氣井、水平井等固井優質率提升10%以上,助力高效勘探開發;自動化固井技術提升了固井連續精準施工水平,已建立5個示范隊,降低現場勞動強度50%、提高作業效率30%,正引領國內固井技術發展。

    18. CPLog多維高精度成像測井系統成果
      ——集團公司高端測井主力裝備

      主要貢獻單位:中國石油集團測井有限公司

      成果介紹:“十三五”期間,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石油歷經5年集中攻關,成功研制出CPLog多維高精度成像測井系統,實現了國產裝備從陣列成像向多維成像的跨越,為國際化戰略實施提供技術支撐。該系統以網絡化、模塊化、智能化及標準化設計為核心,突破了高性能測井芯片、高精度傳感器、高速通信與無線傳輸等技術,實現了測得更準,實現從二維均質向三維各向異性測量的維度突破;看得更清,實現納米級孔喉識別和高分辨率“高清”成像;探測更遠,實現“一孔之見”向“一孔遠見”的跨越;綠色測井,可控源取代化學源,實現安全環保新途徑;遠程測控,創新“無人駕駛”測井新模式。

      CPLog系統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結束了我國高端測井裝備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建立了配套自主創新體系,形成了完整的技術攻關團隊,成為國內技術系列最全、指標最先進、應用最廣的新一代標志性主力測井裝備和解決復雜油氣評價難題的“利器”。目前,CPLog系統已在國內16家油氣田和海外8個國家成功應用;微電阻率成像創8882米陸上亞洲超深井測井紀錄,聲波成像實現井旁80米以上有效探測;中國石油油氣重大發現參與率100%。

    19. 第四代精細分層注水工藝技術

      主要貢獻單位: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公司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公司 中國石油吉林油田公司

      成果介紹: 第四代分層注水技術首次實現了分層注水全過程實時監測和自動控制,使油藏開發的“眼睛”和“手”能夠延伸到井下各個層段,對各層段的認識更精準,調控也更高效。該成果突破了井下強干擾環境下流量永置式檢測,小直徑電機驅動的流量無級調節等世界級基礎共性難題,研制了集成流量計、壓力計和流量調節總成的一體化配水器等關鍵工具,形成了纜控式、波碼通信和地面式等第四代分層注水工藝,實現了分層注水井下測調自動化、狀態監測實時化和數據管理網絡化,助力我國分層注水工藝持續國際領先;基于實時分注數據和油藏靜態數據,開發了精細油藏分析與優化軟件IRes,推進了注水方案優化與調整由“滯后調控”向“實時、精細、智能優化”的重大跨越。

      該成果在大慶、長慶、吉林和華北油田,建立11個示范區。示范區分注合格率均保持在90%以上,水驅動用程度平均提高5.7個百分點,自然遞減率平均下降2.76個百分點。

    20. 靈活切換生產1-丁烯/1-己烯成套技術

      主要貢獻單位:中國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中國寰球工程有限公司

      成果介紹:該成果在世界上首次提出“高品質1-丁烯/1-己烯的柔性生產”理念,攻克催化反應引發慢、易失活,易黏結體系制約工藝長周期,差異化反應過程難耦合和關鍵微量雜質控制等共性技術難題,研發出集成了兼具選擇性與活性的催化劑、耦合內循環熱/質強化與外循環高效清膠的多功能高效反應設備和柔性生產流程的成套工藝技術。該自主成套技術率先在國家示范工程—長慶80萬噸/年乙烷制乙烯項目應用。2021年8月30日,長慶3萬噸/年工業裝置中交,9月8日裝置開車成功,生產的1-丁烯產品純度高達99.87%,關鍵雜質1,3-丁二烯含量僅為4ppm,顯著低于30ppm的技術要求,更大幅優于國外同類技術商低于50ppm的技術保證值。該技術開發和應用顯著提高了國家示范工程自主創新水平,為中國石油聚乙烯業務提質增效提供技術支撐,并推動我國聚烯烴行業技術發展進步。

    21. 高水平科技創新驅動石油工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石油“十三五”科技創新碩果盈枝

      中國石油對科技自立自強的不懈追求結出累累碩果,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能源轉型升級、打造石油石化行業競爭新優勢注入了強大驅動力。

      “十三五”以來,中國石油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公司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強化關鍵核心技術自主攻關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加大前瞻性、基礎性、戰略性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標志性成果和突破性進展,攻克29項關鍵核心技術,研發24項重大裝備軟件,制訂22項國際標準,獲授權發明專利8636件,榮獲國家級科技獎勵13項,中國專利獎29項。2019年,公司榮獲國資委“科技創新突出貢獻企業”稱號。

      回顧“十三五”,中國石油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培育形成以23名院士、195名企業首席技術專家、7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3萬多名科研人員為主體的科技人才隊伍。

      面向“十四五”,中國石油將加強戰略引領,著力實現關鍵領域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硬實力,全力支撐引領主營業務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世界能源創新高地貢獻力量。【詳細】

      中國石油報評論員文章

      > 加快邁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寫在集團公司科技與信息化創新大會召開之際

      中國石油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敢為人先的科技創新史。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基礎極其薄弱的石油工業和來自國際社會的技術封鎖,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石油人奮起直追,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創新形成了一大批石油科技成果,蹚出了一條具有石油特色的興油報國之路。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石油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實施創新戰略,著力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著力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為企業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詳細】

      著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能源與化工創新高地

    22. 01

      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

    23. 02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

    24. 03

      長慶油田分公司

    25. 04

      昆侖數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26. 05

      川慶鉆探工程公司有限公司

    27. 06

      勘探開發研究院

    28. 07

      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29. 08

      蘭州石化分公司

    30. 09

      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

    31. 10

      中油國際管道有限公司

    32. 11

      石油化工研究院

    33. 大力實施創新優先戰略 向著率先打造世界一流奮勇前行

      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

      東方物探堅決貫徹落實集團公司黨組決策部署,錨定世界一流,大力實施創新優先戰略,形成以Geo East為代表的核心軟件,以EV56高精度可控震源為代表的核心裝備,以“兩寬一高”為代表的核心技術,極大提升了企業硬核實力。

      突出行業引領,搶占技術制高點。加快突破關鍵技術,成功參與研制海底節點芯片級原子鐘和3000米深水壓電檢波器,實現從“0”到“1”的突破。加快突破引領性技術,成功研發國際領先DSS高效混采技術,研制首臺3.5萬磅大噸位橫波震源,取得全球首個九分量縱橫波3D數據體。加快突破智能化技術,與國內知名大學聯合成立油氣智能探測技術中心,全力推動物探采集處理解釋智能化發展,取得10余項重大成果。

      突出改革創新,打造科研策源地。構建國際化科研體系,先后與46家國內外知名院校、油公司聯合攻關,形成物探軟硬件“四國六中心”研發模式。構建市場化科研機制,堅持“行政推動”“政策激勵”雙管齊下,累計對71項創新成果獎勵1400萬元。構建高層次人才賦能機制,深化專業技術崗位序列改革,打通三支人才轉換通道,為技術專家“放權賦能”,堅持全球視野,柔性引才、柔性用才,公司被授予“國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突出價值創造,服務發展新格局。提升油氣服務價值,集團公司國內外油氣重大發現成果參與率達100%。提升國際品牌價值,公司市場投標中標率超70%,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物探技術服務公司。提升技術創新價值,打造開放式研發平臺,構建共建、共享、共贏“三共”研發機制,廣泛吸引國內外科研機構、知名高校和社會個人共同參與研發。

    34. 支撐當前 引領未來 以科技創新推動百年油田建設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

      大慶油田立足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全力打好重大關鍵技術攻堅戰,堅定推進基業長青百年油田建設。

      以提采為目標,攻堅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打造建設百年油田的“支撐力”。水驅開發技術由“精細”邁向“精準”,水驅年自然遞減率保持穩定、含水上升值持續下降;瘜W驅提高采收率技術保持國際領先,界面位阻表活劑中試產品與國外性能相當、價格減半。明確化學驅后驅油機理,研發弱堿三元體系配方,化學驅后提高采收率技術攻堅邁出堅實步伐。

      以創新為引領,有效激發科技創新動能,提供建設百年油田的“驅動力”。調動創新要素,激發人才動能。全面實施“雙序列”模式,鋪就科技人才發展“康莊道”;罨瘎撔聶C制,激發攻關動能。積極探索“打擂式”“揭榜式”新機制,實施技術專家領銜掛帥。升級創新平臺,激發研學動能。申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創立提高采收率論壇,開展學術交流,打造專家學者的集聚地、原始創新的策源地。

      以變革為先導,加快前沿技術戰略布局,增強建設百年油田的“原動力”。聚焦綠色低碳,加速新能源技術研究應用。攻關分布式風光發電微網系統并網和儲能技術,創新水熱型地熱能、工業余熱高效利用等技術,加快CCUS技術應用試驗等。聚焦資源接替,加速頁巖油勘探開發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大慶古龍陸相頁巖油國家級示范區建設全面推進。聚焦數字轉型,加速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深化智能化技術,創新“智能應用”,數字油田建設全面提速。

    35. 堅持科技興企 強化創新驅動 引領長慶油田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

      長慶油田分公司

      長慶油田堅持事業發展、科技先行,矢志不移在“磨刀石上鬧革命、低滲透中鑄豐碑”,大力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聚焦發展需求,堅持問題導向,打造增儲上產核心利器。創新發展五大成藏地質理論,指導油氣勘探多點突破。反復研究形成自生熱壓裂技術,解放平涼北高黏油藏儲量2億噸。利用三維地震和老井測井評價,一次性提交隴東頁巖油探明儲量5.5億噸。實施勘探開發一體聯動,油氣新井單井日產量明顯提升,實現量效齊增。不斷完善主體開發技術,研發特色技術,實現油氣田遞減硬下降。與工程技術服務單位集智攻關,鍛造“四大利劍”,創建開發新模式,建成國內首個百萬噸頁巖油和30億立方米致密氣水平井高效開發示范區,創造多項國內紀錄。

      注重融合創新,加快成果轉化,推動油田發展轉型升級。油氣水井數字化覆蓋率達96.7%,油氣田無人值守覆蓋率達87.5%。自主研發DMS可溶球座、滑溜水壓裂液等工具材料,節約成本50%。研制推廣一體化集成裝置2000余臺,減少占地60%,降低投資20%。同步開展CCUS、光電等新能源技術研究與前期試驗,打造了黃3區CCUS國家示范工程。

      推進人才強企,優化創新生態,激發科技創新動力活力。充分發揮專家人才作用,探索實踐“揭榜掛帥”和項目經理負責制,加大精準激勵力度。實施育才“雙千工程”,深化“雙序列”改革,構建多層次創新人才隊伍。每年召開科技推進會、專家座談會,為重點項目選派優秀人才,激勵引導廣大人才踐行忠誠擔當、創新奉獻、攻堅啃硬、拼搏進取的精神。

    36. 打造科技創新引擎 助力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

      昆侖數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集團公司黨組對昆侖數智寄予厚望,戴厚良董事長明確要求昆侖數智“服務保障好集團公司信息化建設和數字化轉型;打造新業態發展新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探索建立全面市場化體制機制,成為改革樣板!薄笆濉币詠,昆侖數智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油氣業務深度融合,助力集團公司數字化轉型、高質量發展。

      構建數字技術平臺,打造新基建能力。自主研發夢想云平臺,創新研發連環數據湖架構,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統一的協同工作環境。云化管理集團公司“三地四中心”的24萬核計算、40PB存儲資源池,實現硬件資源云化共享、按需分配、高效部署。建設網絡安全域邊界防護等平臺,保障關鍵基礎設施安全。

      研發統一業務平臺,支撐信息化建設。主持、參與集團公司業務信息化平臺建設。經營管理平臺實現集團公司業務橫向聯動、縱向貫通,提升集團管控和一體化運營水平;自主研發昆侖ERP產品,填補央企國產ERP空白;建成應用電子商務平臺,形成互聯網物資采購和營銷供應鏈生態。

      探索新模式新業態,賦能數字化轉型。勘探開發夢想云助力上游率先邁入數字業務時代,黨建云平臺開啟智慧黨建新模式,受國資委委托組織管理150家央企國企參與的數字化轉型課題群研究。

      轉變科技創新模式,助力生態化發展。新建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服務油氣行業國產化替代。培養300多人的云原生開發隊伍,打造開發者區域,構建開發者生態。探索跟投機制,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公司戰略合作,共建科技創新生態。

    37. 聚焦提質增效 推進數字賦能 全力打造高效井筒工程作業體系

      川慶鉆探工程公司有限公司

      近年來,川慶鉆探公司大力推進數字賦能戰略,實施“數據+平臺+應用”的建設模式,著力打造高效井筒工程技術作業體系,取得良好成效,有力支撐高效勘探開發,推動公司加快向“智慧鉆探”邁進。

      突出價值挖掘,建成工程技術大數據和專家知識庫。持續推進標準化治理、自動化采集、綜合化利用,深度挖掘數據價值,構建形成工程技術成果知識庫,搭建跨專業知識共享互動平臺,把專家經驗知識結構化、標準化、模塊化,實現鉆完井知識持續迭代,為數字化平臺建設和應用拓展奠定堅實基礎。

      突出功能集成,打造工程技術一體化管理平臺。以井筒工程為主線,逐步實現甲乙方、工程與地質、一線與后臺的深度協同管理。自主研發智能井筒工程作業系統(EISS),成為中油技服鉆完井核心技術軟件。重構生產運行信息系統,及時消除生產運行堵點。建成設備管理信息系統,提高鉆機等關鍵設備利用率。

      突出精準高效,構建智能化技術支持模式。針對隊伍高度分散、技術支撐不足等難題,探索形成“專家集中決策+指令直達現場+一線精準執行”的放射型技術管理架構。建成運行兩級工程作業智能支持中心(EISC),實現生產動態感知全面化、生產運行協同化、決策支持精準化、應急響應快速化。

      突出精打細算,探索建立經營決策支持平臺。圍繞降本節支增效著力點,深入溯源財務“三張表”,以一體化平臺生產數據與ERP經營數據為重點,實施生產、物資、財務等系統數據聯動和融合分析,建立關鍵指標(KPI)分析決策工具,提升經營分析深度和精度。

    38. 堅持創新驅動 突出自立自強 為集團公司上游業務高質量發展助力賦能

      勘探開發研究院

      勘探開發研究院聚焦主業主責,強化科技攻關,深化創新創效,為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

      堅持戰略引領,構建特色科技創新生態系統。加強形勢研判和頂層設計,提出“12345”發展思路,確立五大發展理念,構建八大業務體系,做實國家油氣戰略研究中心。突出科技自立自強,重點部署十大科技創新工程、五項保障支撐工程,打造科技攻關重地和原創技術策源地。強化基礎建設,擴大開放合作,構建8個一級、30個二級學科體系,建成5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9個公司級重點實驗室,與國內外200余家科研機構建立穩定研發合作關系。

      堅持“四個面向”,打造能源領域科技創新高地。聚焦風險勘探、提高采收率和海外技術支撐三大核心業務,承擔國家、公司重大專項各18項,強化攻關研究、靠前支持和成果轉化應用,取得一批重大創新創效成果,為3個“1億噸”新格局提供重要支撐。

      堅持融合發展,夯實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根基。強化頂層設計和力量配備,編制勘探院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總體規劃,強化人工智能應用研究,推動信息技術與專業深度融合,打開勘探院信息化發展新局面。

      堅持完善機制,激發科技創新創效活力。持續推動管理創新,加強高端人才培育和創新團隊建設,積極構建符合創新規律的運行模式,有效調動主動性和積極性。優化管理體制機制,完善“雙序列”職級體系,實施高端人才培育工程,持續提升科研條件和園區環境。

    39. 聚焦重大需求 突出成果轉化 以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工程技術高質量發展

      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程院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聚焦國家和集團公司重大戰略需求,發揮國際化、一體化創新優勢,加快成果孵化轉化,堅決扛起新時期科研機構的責任使命和擔當。

      構建現代化科技研發體系,著重培育有形化成果。矢志研發重大工程技術與裝備,為油氣勘探開發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搭建多層次成果培育體系,5年來授權國際專利42件、國內發明專利290件。建立健全配套機制,建立科委會決策、重大項目過程管控、重大成果培育、成果后評估等系列配套制度,重點項目全部“掛牌運行”。取得一批重大有形化成果,形成支撐和引領工程技術發展的六大技術集群、48項特色成果。

      創建多元化成果轉化模式,強化科研與生產深度融合,加快推動價值增長和產業升級。針對重大裝備、井下工具、化學制劑等不同成果類型,創新轉化方式與配套機制。強化靠前支持服務,形成項目部前置、前后方技術聯動的支持服務模式。打造成果轉化共享平臺與產業基地,促進“產學研用”優勢互補,推進科技成果快捷轉化、共享共用。

      打造一體化協同發展格局,放大休斯敦中心優勢。優化運行管控機制,通過重構管理機制,在國企海外研發機構中率先全員復工,確保研發不斷線。著重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建成“六大團隊、四大技術系列、七大主體方向”研發體系,形成高效PDC鉆頭、全可溶橋塞等23項國際先進標志性成果。建立國內外成果轉化機制,強化知識產權管理,發揮集團公司整體優勢,形成“研發+生產+應用”全鏈條轉化模式。

    40. 數智賦能 釋放潛能 加速推動煉化企業高質量發展

      蘭州石化分公司

      蘭州石化始終瞄準高質量發展制約性難題,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全面釋放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潛能。

      在戰略層面,規劃數智轉型驅動下的企業高質量發展,主動作為、求新求變,圍繞打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示范企業的愿景,錨定能耗降低4%、勞動生產率提高20%、萬元產值能耗降低5%、萬元產值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10%目標,突出建立以效益最大化為核心的“智能價值鏈”、以精益高效為核心的“智能產品鏈”、以可靠運行為核心的“智能資產鏈”、以協同共享為核心的“智能創新鏈”,著力打造企業數智賦能體系。

      在管理層面,推動業務數字化向數字化業務創新轉型,發揮雙輪驅動效應,構建以“大部制”“扁平化”為重點的高效組織體系;強化以“專業主建、基層主戰”管理模式為主導的業務流程再造;優化以“全流程管控、全流程監控、全流程測算”為目標的數字化轉型業務管理新模式。

      在技術層面,堅持以數字化智能化帶動業務高效運行,以信息技術為有效抓手,構建統一的數據管理平臺,建立一體化生產管控體系,提升供應鏈協同優化水平,實現設備數字化管理,安全環保管理精細化,著力打造國家“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試點應用企業。

      在保障層面,牢固樹立工程思維保證項目高質量落地。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推動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強化思想引領、組織領導,成立數字化轉型領導小組,分專業成立8個工作小組,落實“一把手”工程;強化技術支持、人才支撐,全面推動核心工業應用軟件國產化率達70%以上,強化數智對員工的賦能,打造全面過硬人才隊伍。

    41. 以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加速打造世界一流企業步伐

      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

      潤滑油公司深化“技術、服務、品牌”三大定位,加快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才“生聚理用”,以一流人才隊伍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潤滑油公司。

      “十三五”以來,公司實施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整合科技資源,布局基礎研究、戰略研究和應用研究,形成了研發中心、產品設計中心、檢測評定中心三大科研模塊,以“數字化、智能化”平臺為紐帶,數據資料共享互通,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打造以伏喜勝為代表,以3名首席技術專家、12名企業技術專家、30名一級工程師為梯隊的核心科研隊伍。實施科研項目“揭榜掛帥”,成果轉化與激勵機制配套。成功攻關高端軸承潤滑脂、機器人減速器脂等重點課題,成功研制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長壽命柴油發動機油,換油里程突破24萬公里。

      “十三五”期間,公司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倡導和發起中國潤滑油自主規格制定,自主建立添加劑模擬測試方法,攻破發動機油、齒輪油、船用油、液壓油、汽輪機油等五大復配自有技術。低黏度PAO工業示范裝置成功運行,填補了國內量產高品質低黏度PAO技術空白。在高鐵齒輪油、超高壓輸變電變壓器油等領域打破國外產品壟斷,提供全套潤滑方案和全面潤滑服務,為我國工業和軍工裝備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

      “十四五”期間,公司將以“國之重器、綠水青山、新能源”為主線,加大國家重點課題攻關研究力度,實現潤滑核心技術基本自有可控,在科技自立自強上打造新優勢,關鍵設備、國防裝備潤滑技術自主可控,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的保障。

    42. 落實創新驅動 構筑安全基石 以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賦能國際能源管道運營

      中油國際管道有限公司

      中油國際管道有限公司把握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帶來的新發展機遇,構建科技創新平臺,搭建推廣應用體系,做好信息化謀篇布局,創新數字化人才培養,通過不斷引入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新思維,全面發力、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建設工作。

      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全面激活創新動能。“十三五”期間,國際管道公司共參與和承擔國家及集團公司科技課題3項,產生97項科技進步成果。建成以總部機關、海外項目、合資公司為一體,互為支撐、協同高效的“三級創新平臺”,并利用三級平臺實現科技創新向科技創效轉變。構建由5個專業領域203項標準組成的公司技術標準體系,將先進科研成果、管理成果轉化為標準,用標準“走出去”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進程。

      以信息化技術驅動管理變革,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公司的企業信息化標準,構建公司信息化管理體系。依托“一云、一湖、一平臺”,構建覆蓋國內外的數字化轉型組織與配套機制,推動跨國信息化體系建設,畫出培育數字經濟效益最大同心圓。發揮體系優勢,建立數字化轉型工作網絡安全體系,下好“海外安全與總部安全、生產網絡安全與常規網絡安全、數據資產安全與管道資產安全”三盤棋。啟動大數據研究,數字化賦能業務初見成效,形成五大領域共19個大數據應用方向,人工智能算法初步實現中亞天然氣管道輸量智能預測。信息化手段巧妙解決生產經營難題,“云審批”模式推進文件審查,“云開放”活動推進跨文化融合,利用視頻會議等形式建立與外方股東、合資公司常態化定期溝通協調機制。

    43. 改革先行 標準引領 努力開創煉化科技自立自強新局面

      石油化工研究院

      石化院堅持科技創新、管理提升“雙輪驅動”,堅持改革先行、標準引領“雙向發力”,打造煉化業務轉型升級新引擎。

      簡政放權,激發活力,努力提升科研效率。

      組建兩級創新團隊。全面推行專業技術崗位序列改革,組建9個兩級創新團隊,科研組織模式由行政主導向專家主導轉變。扁平化管理,將院級創新團隊綜合行政等工作掛靠在相關研究室,把專家和團隊從繁雜的日常事務中解放出來。改革完全項目制管理模式。建立“揭榜掛帥”機制,給予項目經理“團隊組建權、技術內容決策權、經費使用審批權、績效考核激勵權”4項權力,科研人員真正成為創新主體。改革激勵模式。院級團隊負責人采用年薪制,根據業績考核兌現。設置室級團隊負責人專項獎金,改革后團隊負責人比同層級專家薪酬水平提高20%以上,擔任負責人且業績突出的院首席專家薪酬超過院級領導。選派青年骨干外出脫產學習,團隊成員的活力動力大幅度提升。

      頂層設計,超前布局,努力提升煉化國際標準話語權。

      標準與高端人才同步布局。標準化人才隊伍由合成橡膠單一領域的10人擴大到全煉化領域82人。專家表態國際標準百余項,多項技術性意見被采納,充分彰顯國際標準話語權。標準與激勵機制共同推進。在技術序列中,設置標準化專家崗位。在職稱評審中,對參與各種級別的標準制定者給予加分,并對制修訂并發布的國際標準給予現金配套獎勵。標準與核心專利協同保護。建立起“標準+專利”的全方位協同保護體系,打造出適應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準利器,為自主技術和設備走出國門奠定基礎。

    44. 時代是出題人。今天,擺在百萬石油人面前的這份時代考卷極具挑戰——

      如何在大國博弈的競爭中,實現能源科技一馬當先,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石油力量?

      如何在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同時加快綠色發展,如期兌現助力“雙碳”目標的石油承諾?

      如何在能源轉型大潮中,完成從油氣公司向能源公司的奮力一躍?如何在數字化洪流中奮楫,率先抵達數字石油的明天?

      這份考卷也異?量,破解這些難題的關鍵要看創新的能力和水平。它要求創新的質量。它要求創新的力度。它要求創新的速度。這個答卷,我們必須答,也必須要答好。

      答好科技自立自強的石油答卷,注定是一場艱苦的戰役。但是我們堅信,經此一役,一個充滿朝氣和活力的中國石油,定讓國人振奮,讓世界刮目相看。我們相信,這場艱苦卓絕的創新實踐,也必將賦予石油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將中國石油推送到新的歷史高度,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詳細】

      回望石油工業發展史,自力更生、艱苦卓絕的科技創新始終是我們破浪前行的強大動力。

      特別是“十三五”以來,集團公司黨組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置于公司五大戰略之首,充分解放和激發科技創新蘊藏的巨大潛能,形成了一批創新理論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利器”成果——三元復合驅油技術繼續為老油田注入青春,續寫大慶油田穩產奇跡;磨刀石上鬧革命,低滲透油氣勘探開發理論與技術為世界貢獻致密油氣低成本開發樣本;創立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技術體系,世界上最大整裝礫巖油田——瑪湖油田橫空出世;超深井探地宮,鉆透地下“珠穆朗瑪峰”尋油覓氣;“一鍵式”人機交互7000米自動化鉆機,為鉆機裝上“大腦”,鉆井人員“藍領變白領”;摘得潤滑油皇冠上的“明珠”,昆侖高鐵齒輪油助力“復興號”走向世界;大型乙烷制乙烯項目“雙子星”落戶我國中西部,成為石油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地標”……

      這五年,中國石油科技創新成就碩果盈枝,“國字號”石油科技在一些前沿領域已經從跟跑進入并跑、領跑階段,國產化技術裝備與世界行業巨頭同臺競技,主導制修訂一批國際標準,不斷增強國際話語權……中國石油工業正以日益自信的姿態傲立世界石油舞臺之上。

      未來已來,一個科技創新成為發展最大“命門”的時代正悄然走近。

      • 復合驅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術【查看詳細】

        中國石油創建了三元復合驅油理論,突破該技術在低酸值原油應用禁區,填補了烷基苯磺酸鹽表面活性劑自主生產的國內空白,建成世界最大工業生產線;攻克方案設計、跟蹤調整、油井清防垢、采出液處理等核心技術,率先在國際上實現工業推廣,提高采收率18個百分點以上,創造了中國石油開發的新奇跡。截至2020年,在大慶油田累計動用地質儲量2.57億噸,產量連續5年超過400萬噸,支撐大慶油田化學驅產量連續19年保持千萬噸以上持續穩產,引領了世界化學驅技術發展方向。

      • 超低滲透—致密油氣勘探開發理論與技術【查看詳細】

        中國石油50年來持續圍繞低—超低滲透和致密油氣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形成了特色勘探開發技術系列,成功創造了低品質油氣田高效開發的世界奇跡,在鄂爾多斯盆地誕生了世界級特大型油氣田,2020年油氣產量當量突破6000萬噸;開創了我國非常規油氣田低成本開發之路,為國內外超低滲透—致密油氣規模有效開發提供了可借鑒的先進技術和低成本開發模式。

      • 深層/超深層油氣勘探開發理論與技術【查看詳細】

        近年來,聚焦油氣勘探開發技術難題,創新發展了塔里木盆地大型疊合復合盆地油氣地質理論,攻關突破配套關鍵核心工程技術,打造了超深雙復雜區高精度三維地震、超深復雜井鉆完井、超深復雜儲層改造等6項關鍵核心技術利器,地震成像質量大大提升,鉆井深度突破8882米,單井產量大幅度提高,高溫高壓氣井建井質量穩步提升,理論技術整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有力支撐勘探持續突破,油氣快速上產,高質量建成3000萬噸大油氣田。

      • 大型碳酸鹽巖氣藏高效開發理論與技術【查看詳細】

        針對氣藏生烴與成藏過程復雜、儲層非均質性強、低孔強水侵、高溫高壓含硫等問題,攻關形成“縫洞型碳酸鹽巖高壓有水氣藏開發治水”理論,形成大型非均質裂縫—孔洞型碳酸鹽巖氣藏開發配套技術,實現了安岳氣田高效開發,支撐提交天然氣探明儲量超萬億立方米,累產天然氣608億立方米,占我國同期天然氣產量的6%~7%,建成國內首個大型碳酸鹽巖氣田高效開發示范基地,樹立了大型碳酸鹽巖氣藏開發技術國際標桿。

      • 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與技術【查看詳細】

        中國石油依靠自主創新,創立了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技術體系,創新了3項理論認識和3項核心技術,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整裝礫巖油田——瑪湖油田,為全球同行提供了可復制的中國理論與中國技術,引領新的石油科技革命,推動石油地質學發展。該技術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陸相頁巖油勘探開發理論與技術【查看詳細】

        初步創立中國陸相頁巖油富集理論,研發陸相頁巖油“甜點”綜合評價技術,創新頁巖油水平井優快鉆井、細分切割體積壓裂及工廠化作業模式。有效指導和推動準噶爾盆地吉木薩爾、鄂爾多斯盆地慶城、松遼盆地古龍、渤海灣盆地倉東凹陷等陸相頁巖油勘探突破與規模建產。

      • 大型巨厚復雜碳酸鹽巖油藏高效開發技術【查看詳細】

        創新碳酸鹽巖油氣藏精細描述技術,建立生物碎屑灰巖儲層非均質性表征方法,發展大型生物碎屑灰巖孔隙型油藏注水開發技術,創新基于內部隱蔽隔夾層的分層系開發技術,儲量動用程度由35%提高到80%以上,支撐中東地區作業年產量增至1億噸。該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榮獲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GeoEast地震處理解釋一體化軟件系統【查看詳細】

        中國石油集智攻關,開發出國內第一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震數據處理解釋一體化軟件GeoEastV1.0,有力提升了中國石油的技術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從GeoEastV1.0到GeoEast V4.0,GeoEast軟件系統迄今已在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70多家企業,國外42個國家和地區廣泛應用,被30多所高校作為教學軟件和科研平臺,成為全球三大主流物探軟件之一,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 CPLog測井成套裝備與CIFLog測井處理解釋軟件【查看詳細】

        成功研發并推廣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志性大型CPLog測井成套裝備,實現自主陣列成像向多維成像的跨越式發展,結束了我國先進測井裝備長期以來進口的歷史,在復雜和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自主研發的CIFLog測井處理解釋軟件已發展到3.0版本,實現了單井解釋和多井評價的高度融合,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復雜儲層的測井評價能力。

      • “一鍵式”人機交互7000米自動化鉆機【查看詳細】

        “一鍵式”人機交互7000米自動化鉆機,創新人機交互控制技術,一鍵操作控制多設備聯動,實現建立根、起下鉆、甩鉆等關鍵流程自動化作業;國內首創獨立建立根技術,實現建立根與鉆進作業同步運行;井架底座采用遠程遙控起升,配套動態防碰等特色技術;大幅減少鉆機操控作業人員,顯著提升鉆井作業本質安全水平,有效縮短輔助作業時間,大幅降低人員勞動強度,助力鉆井人員“藍領變白領”。獲發明專利10件,在我國鉆井裝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 旋轉地質導向鉆井系統【查看詳細】

        推靠式旋轉地質導向鉆井系統取得重大突破,最高造斜率達到12.5o/30米,已形成30串工具規模,組建了10支專業化服務隊伍,在川渝頁巖氣井等完成全井段導向作業超過50口井,系統穩定造斜能力≥10.5o/30米,在頁巖氣和致密氣水平井一趟鉆進尺分別達到1200米和2331米,綜合性能達到貝克休斯Auto Trak Curve系統水平,已具備替代進口能力,同比降低成本30%,為頁巖油氣、致密油氣勘探開發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化、國產化、產業化做出重要貢獻。

      • 高溫高密度鉆井液及自動化固井技術與裝備【查看詳細】

        國產油基鉆井液在高溫高密度條件下具有可靠的抗高溫能力和良好的流變性能,與國外產品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在減少井下事故復雜、提高安全系數等方面取得多項收益,成為超深復雜井安全快速鉆井的關鍵技術,存在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自主研發形成設計—仿真—監控一體化自動固井技術與裝備,解決了傳統固井作業以經驗和人為控制為主、自動化程度低、施工質量和封固質量難以把控的難題。該技術已在長慶、西南、遼河、塔里木等地區規模應用,引領了國內固井技術發展。

      • 清潔油品質量升級技術【查看詳細】

        清潔汽油質量升級技術實現了原創性研發,成功破解了深度脫硫、降烯烴和保持辛烷值這一制約汽油清潔化的世界級難題,技術水平與同類國外先進技術相當,能耗、辛烷值損失等部分指標國際領先,走出了一條中國石油獨特的汽油質量升級路線。

        清潔柴油生產成套技術也實現了跨越式進步,形成系列化的負載型和非負載型催化劑體系,實現了劣質柴油中硫、氮、芳烴的同步協同超深度脫除,可為煉化企業提供“量體裁衣式”整體解決方案。

      • 高鐵潤滑油、特種瀝青等煉油特色新產品【查看詳細】

        昆侖高鐵齒輪油是中國第一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鐵齒輪油產品,解決了超高轉速軸承的潤滑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已在“復興號”動車組批量應用;自主開發出中國第一款工業機器人專用油,打破了國外企業在機器人潤滑脂行業的壟斷。研制了機場專用瀝青、環保橡膠改性瀝青以及超薄磨耗層專用高黏高彈瀝青等,已在昆明機場、北京機場、滬昆高速等實現應用。

      • 大型乙烷制乙烯成套技術與裝備【查看詳細】

        中國石油自有、國內首創的大型乙烷制乙烯成套技術,具有乙烯收率高、流程短、成本低、能耗低、易操作等特點,關鍵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中國石油提升乙烯競爭力的關鍵。寰球工程技術團隊自主研發的該技術在蘭州石化長慶、獨山子石化塔里木乙烷制乙烯工程中得到成功應用,至此中國石油相繼開發形成了液相復雜原料裂解制乙烯、煤基原料裂解制乙烯和乙烷裂解制乙烯百萬噸級成套乙烯技術,奠定了中國石油在百萬噸級乙烯裝置成套技術界的地位。

      • 化工特色系列新產品及生產技術【查看詳細】

        研發了世界首套1-丁烯/1-己烯成套技術,攻克了裝置靈活切換生產的技術難題;研發了具有定向齊聚特效的α-烯烴催化劑,解決了聚合反應過程中強放熱、易黏結的技術難題,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升了集團公司化工特色產品生產技術的國際影響力。

      • 智慧加油站【查看詳細】

        近年來,中國石油在智慧加油站建設中不斷探索與實踐,在會員營銷、智慧支付、大數據應用、智能視頻、智能硬件等多個領域初步形成了系列解決方案。智慧加油站是以加油站網絡為平臺,應用智能感知設備為基礎,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智能網聯汽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實現加油站數字化、智能化,提升加油站效率效益,增強顧客服務體驗。

      • 多功能一體化油藏數值模擬軟件HiSim【查看詳細】

        中國石油持續十年攻關,打破技術壟斷,創新攻克了一體化復雜滲流數學模型、大規模高效求解技術等十項油藏數值模擬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研發了多功能一體化油藏數值模擬軟件HiSim。軟件功能強大、性能優越,擁有地質建模、黑油、組分、裂縫、熱采等十大模擬模塊。模擬規模大、精度高、速度快,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陸相沉積油藏模擬上有優勢。在集團公司安裝上千套、海內外百余個區塊規模應用,打破了長期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實現油藏數值模擬軟件的自主化國產化替代。

      • 地下儲氣庫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查看詳細】

        復雜地質條件氣藏型地下儲氣庫關鍵技術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創建復雜斷塊儲氣庫動態密封理論、復雜儲層高速注采滲流理論和優化設計方法;攻克復雜地質條件儲氣庫工程建設關鍵技術;建立復雜儲氣庫長期運行風險預警與管控技術,為我國復雜地質條件的大型儲氣庫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 低碳與清潔生產關鍵技術【查看詳細】

        依托集團公司低碳重大科技專項,突破廢物資源回收和能量系統及污染綜合防治系統優化等多項關鍵技術瓶頸,創新3套技術系列(創新油氣田能量系統優化技術和廢物資源化技術,助力油田勘探開發清潔作業方式變革和提質增效;集成創新污染物綜合控制系列技術,支撐煉化企業達標升級;創新集團公司碳排放核算和管控體系,提升了集團公司碳達峰、碳中和治理能力和水平),形成了綠色低碳發展的中國石油模式,助力集團公司超額完成“十三五”國資委節能減排考核目標、連續十年榮獲“中國低碳榜樣”。

      •  
    45. 01

      全球油氣資源評價與超前選區技術

    46. 02

      復雜碳酸鹽巖油氣藏采油采氣工程技術

    47. 03

      前陸盆地斜坡帶大型低幅構造巖性復合體評價技術

    48. 04

      大型層狀砂巖油藏 高效開發技術

    49. 05

      裂縫孔隙型碳酸鹽巖油氣藏注水注氣開發技術

    50. 06

      裂縫—孔隙型邊底水碳酸鹽巖氣藏高效開發技術

    51. 07

      復雜裂谷盆地精細勘探技術

    52. 08

      被動大陸邊緣盆地超深水鹽下湖相碳酸鹽巖勘探評價技術

    53. 09

      泡沫型超重油冷采規模穩產技術

    54. 10

      中東巨厚復雜碳酸鹽巖油藏高效開發理論與技術

    55. 1.全球油氣資源評價與超前選區技術

      技術解析:中國石油創新古板塊位置上原型盆地、巖相古地理與成藏要素重建技術對油氣溯源定位,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揭示了全球油氣富集規律,明確了未來勘探重點領域;創建以“成藏組合”為單元的油氣全資源類型評價技術,明確了海外各盆地不同成藏組合的勘探潛力;將油氣地質、資源潛力與合作環境相結合,超前優選了131個有利勘探目標區塊。

      案例應用:該技術根據已發現典型大油氣田解剖,厘清各亞類盆地的主控因素,提出了優勢原型階段控制油氣富集的新認識,預測出全球海域有利的盆地及主要成藏組合,指明了全球海上深水油氣勘探潛力與方向。該項成果有效指導中國石油成功中標巴西深海的里貝拉、阿拉姆等4個大型勘探開發項目,預計可建成8000萬噸以上年生產規模。

    56. 2.復雜碳酸鹽巖油氣藏采油采氣工程技術

      技術解析:復雜碳酸鹽巖油氣藏采油采氣工程技術即高氣液比復雜結構井多相管流動態壓力預測、碳酸鹽巖酸蝕裂縫與壁面蚓孔耦合高效酸壓優化、氣舉井遠程診斷、智能間歇氣舉、“五段式”協同立體酸壓、低模量加砂壓裂、新型泡沫排水采氣等工藝為主體的技術系列,可實現復雜井筒內油氣水多相管流壓力動態的高精度預測和復雜碳酸鹽儲層增產改造效果的大幅提升。

      案例應用:中亞哈薩克斯坦讓納若爾油田和北特魯瓦油田均為裂縫孔隙型碳酸鹽巖油藏,應用高氣液比復雜結構井多相管流動態壓力預測方法后,壓力預測精度提高20%,日增油超過300噸/日。伊拉克哈法亞油田低滲透儲層以孔隙型碳酸鹽巖為主,應用碳酸鹽巖酸蝕裂縫與壁面蚓孔耦合高效酸壓優化設計方法后,儲層改造成功率提高了7個百分點,日增油1500噸以上。

    57. 3.前陸盆地斜坡帶大型低幅構造巖性復合體評價技術

      技術解析:大型低幅構造巖性復合體評價技術是斜坡帶進入精細勘探階段之后的一項特色關鍵技術,已在前陸盆地斜坡帶得到規模應用。該技術通過地震頻譜恢復處理提高地震分辨率、地震同向軸相位移動實現儲集層頂面精細追蹤、剩余構造量分析實現低幅度圈閉的突出顯示,最終實現低幅度構造巖性復合體的準確識別和評價。

      案例應用:厄瓜多爾安第斯項目位于南美奧連特前陸盆地東部斜坡帶,坡度很緩。斜坡帶低幅度構造巖性圈閉是精細勘探的主要目標。中國石油攻關形成了前陸盆地斜坡帶低幅度構造識別、薄儲層精確預測等高效勘探技術系列,破除了斜坡帶圈閉幅度低、儲層薄等技術瓶頸,成熟探區探評井鉆井成功率提升了3倍以上。“十三五”期間,該技術支撐喬哈娜東等多個油田發現,為安第斯項目持續穩產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58. 4.大型層狀砂巖油藏 高效開發技術

      技術解析:大型層狀砂巖油藏高效開發技術主要指新油田高效建產技術和老油田二次開發技術。新油田高效建產技術能準確刻畫不同類型油藏儲層空間分布,明確影響水驅開發規律的主控因素,建立薄層油藏溫和注水、高傾角厚層油藏“底部注水+頂部注氣”、復式油氣藏天然氣吞吐等不同類型油藏開發模式;老油田二次開發關鍵技術可重組層系井網,實現天然水驅與人工注水協同開發。

      案例應用:大型層狀砂巖油藏是中國石油非洲油氣區的主要油藏類型,新油田高效規模建產難度大;老油田含水上升快、自然遞減率高,高效開發面臨諸多挑戰。大型層狀砂巖油藏的新油田高效建產、老油田二次開發關鍵技術系列,助推中國石油非洲合作區主力項目實現“壓力平穩、單井產量和水驅波及系數提高、油田遞減率和含水上升速度降低”的“一穩、兩提、兩降”目標。

    59. 5.裂縫孔隙型碳酸鹽巖油氣藏注水注氣開發技術

      技術解析:碳酸鹽巖油藏利用注水或注氣的方式開發是世界性難題,本技術創新性地改進了單純依靠儲集空間類型的碳酸鹽巖儲層分類方法,明確影響注水注氣開發效果的主控因素,建立了地層壓力弱揮發性油藏注水和低滲、特低滲油藏注高含硫濕氣混相驅開發的技術政策優化圖版,達到弱揮發型裂縫孔隙型碳酸鹽巖油藏高效開發的目的。

      案例應用:濱里海盆地北特魯瓦油田為弱揮發性裂縫孔隙型碳酸鹽巖油田,注水開發后水竄嚴重,導致油井快速水淹。該研究成果使油田開發自然遞減率降至原來的1/3,支撐阿克糾賓項目碳酸鹽巖穩產。濱里海盆地的卡沙甘油田位于里海水域,天然氣處理能力不足制約油田生產能力,研究成果為該油田產出氣直接回注提供了技術支撐,油田日產油量翻倍。

    60. 6.裂縫—孔隙型邊底水碳酸鹽巖氣藏高效開發技術

      技術解析:因碳酸鹽氣藏儲層具有中裂縫發育、邊底水活躍的地質特征,氣藏高效開發受制約。中國石油通過室內巖心水侵實驗和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式,揭示了裂縫—孔隙型邊底水氣藏水侵規律,提出了以整體大斜度井網優化技術為內核的早期避水建產策略技術,以“動態水氣比”為指標的中期控水穩產策略技術。

      案例應用:阿姆河右岸天然氣項目氣田數量多、分布散、裂縫發育、邊底水活躍,氣藏高效開發面臨裂縫預測難、裂縫非均勻水侵等一系列世界性難題。該項技術助力阿姆河項目51口大斜度井的井位部署,實現了“稀井高產”的目標,支撐阿姆河項目底水氣藏均衡開發,確保整個項目長期穩產。

    61. 7.復雜裂谷盆地精細勘探技術

      技術解析:中國石油通過多年攻關集成了適合海外風險勘探的測井早期地質綜合評價、復雜斷塊勘探及規模目標快速優選三大技術系列,有效解決了中西非裂谷盆地中低勘探程度探區資料少、成藏組合不清、如何準確聚焦富油氣凹陷的難題,實現了地質評價與經濟評價一體化。

      案例應用:中西非裂谷盆地群覆蓋蘇丹、南蘇丹、乍得、尼日爾境內的10余個盆地,雪佛龍、德士古和道達爾等西方油公司曾在該盆地群勘探近30年,未獲商業發現而先后退出。中國石油通過該技術系列有效提高了探井成功率,并快速獲得規模發現,幫助資源國建立了現代化石油工業體系。

    62. 8.被動大陸邊緣盆地超深水鹽下湖相碳酸鹽巖勘探評價技術

      技術解析:該技術主要利用地震、重磁、測錄井等地質地球物理數據,解析被動大陸邊緣盆地超深水鹽下地質結構,評價石油地質特征和油氣系統,優選有利湖相碳酸鹽巖勘探區帶和目標,預測鹽下規模優質湖相碳酸鹽巖儲層分布及含油氣性。

      案例應用:巴西桑托斯盆地里貝拉油田位于超深水區,上覆巨厚鹽層,勘探目標為湖相碳酸鹽巖,多期火山作用影響儲層和油氣分布等特征造成油藏地質條件較為復雜,高效勘探面臨諸多難題。“十三五”期間,該技術已為巴西里貝拉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做出重要貢獻,支撐里貝拉油田“十四五”期間油田評價開發部署,也為巴西布茲奧斯和阿拉姆等深?碧介_發項目拓展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63. 9.泡沫型超重油冷采規模穩產技術

      技術解析:泡沫型超重油冷采規模穩產技術通過冷采優化設計,提高儲量動用程度和水平井油層鉆遇率,激發泡沫油分散氣泡彈性驅動能量,降低老井遞減率和生產氣油比上升速度,延長冷采穩產期。而后進一步通過注入非熱介質,二次激發泡沫油驅油作用、保持地層能量與改善原油流動性,從而實現經濟有效的接替穩產與提高采收率。

      案例應用:中國石油南美地區某超重油項目儲量巨大,但超重油辮狀河沉積儲層內部結構復雜、非均質性強,泡沫油流動性質特殊、潛力評價困難,冷采穩產期有限、采收率低,經濟有效穩產與提高采收率技術缺乏,實現可持續規模效益開發面臨諸多技術難題。中國石油通過應用泡沫型超重油冷采規模穩產技術,水平井油層鉆遇率提高至95%以上,儲量動用程度提高12%,采收率提高10%,支撐了項目持續規模效益開發。

    64. 10.中東巨厚復雜碳酸鹽巖油藏高效開發理論與技術

      技術解析:中國石油突破巨厚復雜碳酸鹽巖儲層孔喉結構“多模態”理論等4項油田開發理論認識,創新利用隱蔽隔夾層分層系開發等3項主體開發技術,攻克漏卡診斷、差異酸化改造和生產控制一體化、快裝化地面工程及全生命周期動態防腐等4項配套關鍵工程技術瓶頸,以多井型立體井網和不同合同約束下多目標協同建產開發模式支撐建成我國海外首個原油億噸級油氣作業合作區。

      案例應用:依托該項技術,伊拉克魯邁拉油田第一個提前實現初始產量目標,哈法亞油田成為伊拉克第一個實現高峰產量的國際招標項目,艾哈代布油田第一個實現整體水平井注水開發。該技術在中東地區實現了規模產業化推廣,先后獲取了15個油氣合作項目,打造了“一帶一路”油氣合作利益共同體。

    65. (閆建文 竇晶晶采訪整理;技術支持:勘探開發研究院油氣資源勘探研究所、中亞俄羅斯研究所、中東研究所、非洲研究所、美洲研究所、亞太研究所、工程技術研究所、杭州地質研究院)

    66. 數量正在加載中……

      版權所有:中國石油新聞中心‖京ICP經營許可證010289號‖國新網許可證1012006016號

      專題策劃:陳娜 專題設計:楊娜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视频